21年前的1985年,我的义兄孙德章从美国洛山玑回国探亲。在他返回美国时,我送他到沈阳,当天剩下来的时间无事可干,二人来到沈阳的商业区“中街”。闲逛中,在一家五金店里看到一款意大利产的袖珍型电暖气,标价96元,把玩间很喜爱,想把它买下来。这时德章大哥问我想要吗?我知道,只要我开口,他就会掏腰包把它买下来送给我。他在美国并非富人,不愿让他破费,所以只好谎说我只是看看并不想买。
他边走边跟我说,像这样的小家电,在美国路边就能拣得到。他临来中国之前就拣到了一只家用切菜机,几乎还是新的。回家插上电源却不工作,检查了一下发现有个电路线头脱焊,找出了电烙铁,把线路焊上,接上电源工作起来一点毛病也没有。这部拣来的切菜机有二十多个按纽,挺先进的。他还说,他家用的一台25吋彩色电视机也是从街上拣来的,像一些大型家俱,电器,衣被,地毯,都可以从马路边拣得到。
还说,在美国有个规定,大型家用电器和家俱,是不可以随便扔掉的。每个街区,在一周之内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允许丢弃家中闲置或废弃的家用电器和大型家俱,否则是要被罚款的。有些人家扔掉的东西不一定是废物,只是样式过时了些,功能落后了些,或更新换代淘汰下来的物品。其中大部分都是还能利用的。你如果需要,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它拿回家,没人笑话你,甚至那家的主人还会感谢你,因为你帮他处理掉了他不需要的东西。
这话我信,但只信一半,相信美国人民的生活是比我们这个泱泱大中华的人民生活富裕得多,但也不至于把还能使用的地毯都扔掉的程度,有点言过其实。
后来,由于我的不死心,我们爷俩个茶余饭后,继续讨论这“当垃圾王”的话题。对此,儿子也心存疑惑,他想,美国这样一个极度发达,利用和节约一点一滴资源的超级大国,不可能把这些废旧物资弃之不顾。再说,他有那么大的废弃物堆放场地吗?ge又说,在美国的城市管理中,根本就不存在“市政”包揽一切这一概念。街道清扫,垃圾收集和处理,道路的维修扩建,人道树木的栽种和管理都是由各大私营公司承包的,您想,他们会把那些可利用的资源丢弃吗?据说,这些公司的头头们,在社会上都是有相当背景的人物,就是政府的有关部门,对他们也是避让三分。ge说,长此以往,那位拣拾报纸杂志发运回国的老兄,弄不好要惹上麻烦。听到儿子这番议论,想想也真有点道理,当然,那个想当垃圾王的念头也就随之烟消雾散了。
过了些日子,不幸,ge的一番话得到了验证。一天,我和我的一位福建籍房东饭后闲聊时,不知怎么扯到了报纸回收这个话题。他说,在美国回收和清理垃圾这个行业是由意大利人拢断着的,他们都有着黑社会的背景。听说有个不知深浅的人,曾涉足回收废旧物资这个行业,不知他是企图挑战对手,还是出于无知,反正时间不长,他就遭人绑架,结果是让这伙绑架他的人,塞到了垃圾车里变成了一堆肉酱——美国的垃圾车都有强力压缩的功能。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这话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话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让人继续说下去。这美国的垃圾车可不像中国的那种一路跑,一路抛撒着脏物和污水的,灰头土脸的垃圾车。美国的垃圾车都漆成纯白色,包括轮毂在内,都是一尘不染锃明瓦亮的,如果它不是在工作,跑在路上你还以为它是一辆食品冷罐车。我曾特意在早晨观看过它的工作。我们这个街区是周二垃圾车来回收垃圾,前边的一辆车专门回收生活垃圾和一些废旧家俱。生活垃圾由工人丢在垃圾车的后箱的右侧,而一些废旧木制家俱则被丢在了垃圾车的左侧,工人按动车后的一个按纽,只听到七里咔嚓几声响,车里的液压装置就将这些桌椅板凳压成了木饼推进了它的后箱里了。想想那位挑战这一行业的人,就是这样被处理掉的吧?
在中国的一些城乡结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废品回收站”遍地开花。但在美国我却没看到过何处开设有这种“废品回收站”。因此,这里也就没有了窨井盖被盗,无盖窨井频频伤人事故的发生;也就没有了电缆被割,无辜百姓遭殃的倒霉事件一再发生。是文化的差异,还是制度的缺位?抑或是美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的互不兼容?
又过了些日子,一天早晨散步时,我突然发现我上述的那些想法绝不是我的首创,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老人,身穿一件破旧棉衣,外系一条长围裙,推着一辆已装得满满的超市里的购物车,停在我寓所的门前。这情景的出现,正是我所期望的,我不由得走上前去向老人问好。我发现我遇到的一些华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都很健谈,也很愿交谈,可能是身在异乡太寂寞,太少人交流的缘故。这位老人就如此,他告诉我,他是山东烟台海阳人,他今年和我同年,也73岁了。他还告诉我,他曾是山东省政府的干部,94年退休就来美国了,因为他的儿子在美国。
他一边和我聊着,手却不闲着,忙着把拣到的塑料瓶子盖子拧掉,再把瓶子丢到已装得鼓鼓的黑色大塑料袋里,这种大袋子在他的车上有五六只,都已装得满满的了。我说,能不能冒昧地问一句,您这样一天下来,能弄个三十二十的?我知道,在美国是不兴问人家收入的。老人倒不介意,很爽快地说:不至,不至。到此,我不好再问下去了。
接着他告诉我,他拣破乱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他有一个梦想,到现在,他已拣到二十多万只塑料瓶子和易拉罐子了,再干上几年,他还想为此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呢。
他又说,他的收入有三部分,一是他在大陆的退休金,二是他投稿报刊的稿费,再就是这拣瓶子的收入了。到目前为止,他已用这三项收入积累了四十多万元人民币,并在家乡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可是他的子女们却反对他这样作。老人说,这有什么不好,他做的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举三得的事:一是每天出来活动活动,对身体有好处。二是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三是用得来的钱资助了上不起学的孩子们,有什么不好?说到这里,老人有点生气,对不支持自己的儿女们生气。
回到家里,我跟ge说起此事,ge开了一句玩笑说,爸,你没问他想不想成立一个“绿色环卫组织”,你也可以申请加入他这个组织?
2006年10月20日于ge寓所
共3页,当前第3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