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常宁与桂阳交界处有个庙前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奇山、奇洞、奇村出名。百闻不如一见,阳春三月里的一个周末,我邀了办公室几位同事,分驾两台小车,一路翻山越岭,赶往庙前探奇。
从耒阳去庙前必经常宁市区。我们是下午6时出发的,由于省道年久失修,原本平坦的柏油路破烂不堪,小车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常宁城。此时,小城被深深地笼罩在黑幕中,所有的马路上都亮起了街灯,亮着车灯的各式车子宛如长龙飞舞,马路两侧灯箱和霓虹灯的广告牌不时地闪烁着光芒,把小城映照得同白天一样。事先接到通知的陈燕大姐已等候多时。陈燕是我在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学习时的同学,在常宁市档案局工作。我们自去年11月毕业就各奔东西,平时只用手机和qq联系,此次见面都格外高兴。我原打算见面后就赶往庙前镇,不愿给她带来太多麻烦。可热情好客的她硬是挽留我们一行吃了晚餐,并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打招呼,解决了两处旅游景点免门票的问题,令我们委实感动。
饭后,我们立即驱车赶往庙前镇。庙前镇距离常宁只有四十五公里,柏油路面比较坦阔,只遗憾没有月亮和星光,小车在漆黑的夜里行驶得很慢。特别是快到庙前镇时,有大概十公里的砂土路,小车颠破得厉害,随时有托底的危险。好在刘显洽、伍小兵、何小飞、周旋都是老司机了,四个人轮流小心翼翼驾驶,一个小时后平安抵达庙前镇。途中,我与庙前镇政府一位姓廖的退休干部取得了联系。老廖是《湖南诗人》杂志主编郭密林的老友,两人交情颇深。老廖听说我们是郭老师的文友,很高兴。当我们一到庙前镇,他很快笑呵呵赶了过来,同我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
到庙前后,我们才发现,这个省级风景区的小镇真是太小了,只有一条窄长的街道,两旁的店铺早已关门,没有路灯,漆黑一片。我们在老廖的热情带领下,来到一家旅馆。说是旅馆,其实是一幢两层楼的普通民房,一楼是餐厅,二楼是旅馆。每间客房的面积不过二十余平方米,摆几张硬板床,再加一把风扇,就算是客房了。大概是旅游淡季吧,住的旅客并不多,老板娘把我们领到三间客房里,说这是最好的客房了。我们一进去,就感觉到空气有股怪味儿。更让人扫兴的是,旅馆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准确说是茅厕,建在旅馆后面,很不方便。梁姗、谢雅丽、资新雯等几个女同胞立马提出抗议:“旅馆条件太差,只怕被单从没有换洗过,不住。”周旋和小飞干脆跑到街上去找宾馆了。我们满怀希望等待了十几分钟,便见两人垂头丧气返回来。原来,不要说舒适的宾馆,整个庙前镇的旅馆仅此一家。大家都叫苦不迭。早知如此,今晚不如就住在常宁市区,明早来这里游玩。
印山山势并不高。来到山脚,爱捉弄人的老天爷又下起了毛毛细雨,水雾迷沉蒙中,依然能看见石头上形态各异的朱红印章篆刻作品,掩映在葱郁林木中,有种欲露还羞的味道。我们在老廖带领下沿着窄窄弯弯的水泥石阶攀援上山。印山包括“三城”即中国名人名章城、中国书法城、中国纪念印章城,按朝代先后分为先秦、古代、近代、现代共四个历史时期的摩崖刻章。这些朱红印章的形态不一,有正方形的,有条形的,有椭圆形的,有圆形的,令人目不暇接。山上的石头也是精巧玲珑,旺盛地生长着,有的像人,有的像怪兽,有的像飞鸟,有的像猕猴,有的像美女,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性格占据着这片土地生存的空间。有一块形如三只乌龟的石,龟头重叠,叫“三代龟”,传神之极,实在让人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石头水泥铺起来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着,无论上坡还是下坡,那一块块相连的石头都没有一个尽头。脚踩的是石头,手触摸到的是石头,最吸引人的风景也是石头。在这样奇形怪状的石林中刻上数千枚印章,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印山”,不能不惊叹于吴国威老人的创意与恒心。
山上野草野花遍地,荆刺杂木丛生,有的树干挺拔,直射蓝天,有的枝繁叶茂,婆娑私语,有的刚刚绽出嫩芽,有的树根顽强地植根于石缝中,有的干脆就长在石头上,石头变了树,树变成了石头,这算是印山的一道奇观了。撑一把雨伞跋涉在雨水中,一边欣赏着这里的每一处印章奇石,一边感受着雨中游玩的意境,就像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诗句里。可惜,雨实在太大了,我们不得不提前下山。老廖说,要是晴天,印山的景致三天也看不完呢。我想,也许老天爷怕我们一次把印山看个够,故意用雨水刁难,留下点遗憾,吸引我们下次来弥补吧。
中餐是在昨晚住的那家旅馆吃的,原汁原味、土色土香的农家菜,让久居城市的我们难得地享受了一回。更让我们大喜意外的是,雨水突然停了,乌云散尽,纯净的天空露出了太阳的半个笑脸。于是老廖建议我们去看看中田村清代古民居。中田村是庙前镇的驻地,沿着镇街一直往南走四、五百米,出了尽头就看到一排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屹立在一座半月形的水塘边。中田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青砖平项房,主体由当年28户地主庄园组成,典型的江南民居,也是湖南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之一。村前池塘叫月光塘,水质清澈,塘围长27。6丈,路面用288块石板砌成,远远望去,水塘如弓,石路为箭,保护着古老的村落。村后的小山树木葱绿,因形状像猪,取名猪形弓。与之遥遥相对的山形如狮子,据说狮子吃猪,对村子的风水不利,村民就在村前设弓形水塘,而一条条石板小巷为剑,正对着猪形山,这弓箭的形象遂成为中田村的标志。村民大多姓李,据说鼎盛时期有一千八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而今,古村辉煌不在,村中大多数房子已没有人住,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还有不少人搬到附近的新街去住了,只有少数老人孩子留守在家。许多房子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鼠咬虫蛀,显得老态龙钟,墙面斑驳不堪。村巷都是窄小而光滑的青石板路,一条水沟从后山蜿蜒流来,穿村而过。这是一处悠闲而宁静的世处桃源,置身村中,抚摸长满青苔的古墙,倾听潺潺水流声,我们可以想像在遥远的明清时代,那幅村民怡然自乐、勤劳垄耕的田园风光,是多么迷人。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村人非常质朴,每一位老人都热情同我们招呼。在中田村土生土着的老廖更是不顾大半天的疲倦,兴致勃勃领我们到各个房子参观。经过一幢保存完好的老屋前时,老廖告诉我,这就是郭密林先生下放时居住的地方。当年在这里,郭密林同老廖等许多善良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可以想像郭先生曾经所处的艰难生存境况,而今历经三十多年的磨砺,他已成为省内知名的诗人。
当天下午四时,我们同老廖依依惜别,返回耒阳。途中,小兵的老婆突然提出想去常宁市武装部看看,那是她出生的地方,二十多年来她一直为之梦牵魂绕。如今,她携夫带子举家来到这里,寻找到生命的源头,算是了却人生的一大心愿。受此感染,我特地为她赋诗《源》一首,算作这篇散文的结尾吧:
沿时光的河流
你以万分的虔诚,还有敬意
追溯到这里
风景不再熟悉
院内的木栅栏仍在
连同常宁武装部五个大字
永不会生锈,闪亮在心底
在这里,你的父母用优质的精血
孕育你
二十八年前剥离母体的头声啼哭
像童年的鸽哨,格外清晰
梧桐树下的伙伴哪里去了
春风依旧,一个无暇的小女孩
早已亭亭玉立
而今,你站在生命的源头
感受母亲曾经的阵痛,以及温柔
此刻,祖辈的血液源源不断
在你的体内,在孩子的体内
奔腾
宛如故乡古老的河流
生生不息
(2007年3月26日晚作)
共3页,当前第3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