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特重我头轻
这个标题是借用一个叫遇罗克的勇士的诗句,他高中毕业,同年参加高考时因父母“右派”问题被取消入学资格。他没有在大学里读书学习过,但我这篇文章要写的是一所大学,大学与这个遇罗克没有关系,但大学的校训与遇罗克的这句诗有些联系。因为这所大学的校训也采用了乾坤二卦,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乾坤二卦的彖辞。 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进入了清华大学的西门,校园很大,有规范的交通标志。正对门是一块硕大的三峡石,并介绍了该石的来历:三峡石系长江三峡江底石,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三峡大坝基石即此类岩石。一九九七年大江截流后,抽干基坑,沉睡于江底亿万年的水下石林得见天日。三峡总公司将其部分分开运上岸。适逢清华大学九十三周年校庆,特赠送之,以表庆贺。邹家华同志手书“三峡石”刻此石上。 它是由七十年代校友、三峡办公室在二oo四年十月一日给母校的生日贺礼。 沿路向前,又见一名为“桂韵”的石头,得自于广西龙胜,为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岩,约形成于十一亿年前,二oo一年四月广西清华学子敬献此石庆祝母校九十华诞。 忽然,我想到清华的学生不就象这些石头一样么,已经成为人民共和国的坚强基石。建校至今,共培养了十余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一九九九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二十三位功勋中,有十四位是清华校友。上千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四分之一为清华大学校友。在政界,也出现了包括国家主席在内的许多清华校友的身影。 清华园内树木参天,鸟语花香,很是清幽,有油松、水杉、桧柏、加杨、垂杨等,装饰着昔日的皇家园林,也不时提醒你“爱花护草,足下留青”。我到了二校门,横贯东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两侧各嵌两根陶立克西式立柱,上有宣统辛亥年清末要臣那桐书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它便是清华建校之初的主校门。回顾起它的历史。明朝时此处为一侯爵的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园林建筑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就象《红楼梦》中把为省亲而建的大观园分给孩子们住一样,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熙春园是道光第五子奕誴的官邸,近春园是道光第四子奕詝的官邸,奕詝做了皇帝,咸丰年间将熙春园和近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并进行了部分扩建,这也就是清华名称的由来。典故则出自晋代谢琨的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水木清华”也成了学校的代名词,甚至有一对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学生的乐队组合就用了“水木年华”做名字。共3页,当前第1页123 清华园连同圆明园也是饱遭屈辱。一九oo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一九o一年九月七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与十一国代表,在最后协定书上签字,签下了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俄、德、法、英、美、日、意、奥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三千二百多万两,折合美金二千四百多万元。奕劻是咸丰帝的堂弟,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是其第六子绵性之子。一九o六年三月六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谘文,一九o八年五月二十五日由国会通过,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一千一百六十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工作,清政府于一九一一年建立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一九一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一九二五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一九二八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一九二九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一九三八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一九四六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一九五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一九七八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一九九九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十三个学院,五十四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不免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关心政治时事的精神,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叫做:“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体现了清华的办学宗旨。 但清华园在这里是不完整的,一九四九年后,声誉卓著的国立清华大学被历史一分为二,至今一水之隔,两地相望。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中国台湾的清华大学在新竹展开工作,由一九四八年冬被中国国民党当局接往中国台湾的北京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先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一九五七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梅贻琦既担任过北京清华大学的校长,也是中国台湾的清华大学的创校校长。那一座校园很多人清华学子也都没有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