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中旬,秋末冬初的第一场寒流过后,京城长安又迎来天清气朗的日子。这天黄昏,一乘官轿迎着漫天的晚霞,急急行走在长安街头,穿街过巷的小北风时而掠起轿帘一角,一片落叶顽皮地钻进轿帘,与返家休息的集贤院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人称贺秘监的太子宾客贺知章撞了个满怀。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裳苣。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禁。 独有青门饯,群僚怅别深。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唐明皇的诗作饱含着怜才之心,洋溢着惜别之情。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玄宗皇帝还在贺知章动身之日,命太子李亨率“六卿庶士大夫供账青门”,为告老还乡的贺知章送行,此等规格,在中国历史上,就文人告老还乡一事说,实属罕见。皇上以御制诗相赠,送行的文武大臣岂敢怠慢,当日赋《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者就有三十七人。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情谊和后会有期的愿望。 李白比贺知章小42岁,李白从四川乡下来到京城长安,本自举目无亲,但他是幸运的,命运之神让他遇上了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长安的紫极宫,李白诚惶诚恐地摸出自己从四川来的路上刚写就的《蜀道难》,请贺知章给予指教。贺知章展开诗卷,从第一行“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就感觉到这位后生的可畏:“公非人世之人,莫非太白星精耶?”这一老一小,一见如故,成了至交。又过了几天,贺知章请李白喝酒,不巧的是出门时忘了带酒钱,贺知章当即解下随身佩戴的象征官品级别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的故事。正是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才受到皇帝的赏识。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初春,贺知章回到了梦萦魂系的故乡山阴。故乡民众以超乎寻常的礼仪欢迎这位还乡的游子,几位玩童挤上河埠,未等迎接贺家的舟船靠岸,便“吱吱喳喳”地向贺知章提出“您是谁家的客人?”“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等问题。共2页,当前第1页12 乡风清纯,童言无忌。对贺知章来说,故乡孩童的问候,给其以初进家门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温馨。对此,老人感慨万千,“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拾阶登岸之间,老人诗兴大发,以《回乡偶书》为题,赋就自己辞官还乡的第一首七言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人何方来。 老人落户镜湖岸边由其故宅改建的“千秋观”以后,故乡的亲朋或邀几位宗亲,或聚三五好友,拉开八仙桌,搬出十碗头,以民间淳朴的方式欢迎贺知章荣归。老人在与亲朋的交谈中,得知家乡人事的变化,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老人在寻访旧友时,面对“访旧半为鬼”的尴尬,发出久客伤老的嗟叹。黄昏,老人直面漫天晚霞,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故乡的变化,实在太出乎老人的预料了。是夜,老人独居书房,心事久难平静,静谧的夜色中传来声声蛙鸣,使人事日非的感慨愈显深沉。感伤之余,老人奋笔疾书,再赋一首《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看似抽象、客观的诗句,其实包含了触动老人感情的具体内容,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再次融入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亲人之间。老人自号黄冠道士,脱朝衣,狎道袍,驾青牛,自然是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了。贺知章在故乡的生活,诚如其好友卢象《送贺秘监归四明应制》诗中所言,“山阴旧宅作仙坛,湖上闲田种芝草”。 这其间,老人游历故乡山水,以其细腻的观察和老辣的文字,写下一批等咏物抒情的传世诗作。 其中《咏柳》云: |